镜头也是少不了的。要不是我这边太忙,我就和你一起去了。”
李君阁说道:“得了吧,那苦你可受不了。记得你曾经答应过我一件事情,现在事情来了。”
司星准说道:“什么事情”
李君阁说道:“是这样,我写了一个本子,改天给你看看,你把这东西弄成一个舞台音乐剧就行。”
说完将创意和大伙儿一说,最兴奋的是梁慧丽:“我说二皮你这脑筋真没白瞎啊这下影视中心又有吸引游客的东西了小准这个可得好好弄”
李君阁笑道:“这个不着急,慢工出细活,现在马上整个盘鳌乡就要进入花季,三月桃李,四月油菜,五月杜鹃,旅游旺季又要来了。你们还是先想好怎么接待游客的事情吧。听说哥大十八罗汉又来了我还得去看看去。”
次日一早,李君阁来到祠堂,祠堂里边哥大学子们正危襟正坐,还有一堆旁听的游客爱好者,将祠堂的讲厅挤了个水泄不通。
几处摄像机开着,不过这次讲课的不是四爷爷,而是老伯。
就听老伯说道:“今天我们就讲一个字。”
说完在身后黑板上写下一个“鸿”字。
“这个字大家都认识,有个对联叫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鸿,从鸟从江,是一种生活在江边的水鸟。”
说完又在鸿字的下边,写了一个江字。
“大家注意,这里的江,不是现在的自然大型河流,它从水从工,为什么要从工呢因为这个字,最早指的是一条人工河道。”
“具体在哪里特指今天的鲁西地区的东平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一线的水系。因此鸟与江联合起来,其实表示沿着鲁西地区五湖水系南北迁徙的鸟,所指即为天鹅和大雁。”
“这个字,还和洪字通假,诸如汉石经尚书洪范:鲧陻鸿水,汨陈其五行。诸如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诸如楚辞屈原天问:不任汨鸿,师何以尚之。这个意思,都是来自于泛滥的洪水,也有博大,旺盛的意思。”
“因何而通因为鸿雁是洪水的先导,见到鸿雁,那洪水很快就会到来。”
“当时龙山文化时代,鲁西地区居着一个部族,共工氏。”
“共工就是众人合力治水的意思。故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为水师而水名。”
“所以鲁西地区五湖一线水系,实际上是由共工氏领导实施的大规模治水工程,是在原有天然湖泽系统基础上,由人工建成的水道,故以水合工,造出了江字。”
“这些东西有没有关联其实我们只要将形容这条水系的两个字洪江,去掉水旁,答案就清楚了。”
下面听课的人传来一阵骚动:“共工,这里藏着共工”
老伯笑道:“看,我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么神奇,在造字的过程中,本身就承载着历史信息,而且它们就简简单单地摆在那里,我们天天用着,却不一定清楚其来源。”
“夫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不是夫子贪嘴,其实是比喻一个道理,学问要往精深里做。”
“好,鸿字的根脉讲清楚了,我们再来讲它的意向演变。”
“什么叫意向意象,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重要范畴。三国时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写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如象,尽象莫如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这就说得很明白了,意象是一种内心的观照,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主体心灵同化后的人性化的自然,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融合了情感与想象。是我国古人禽兽比德、物我相亲的审美体验。具有无限情思之美,幽深而含蓄。”
“这和我们中国古人重视经验的思维习惯,推崇古籍的学术传统,讲究出处典故的文学表现风习有关。”
“某类意象一经前人使用,成为名篇佳作的闪光点后,便具备了某种文化能量,之后有可能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作品中被反复引用,最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由于作者主体情感契合度的偏差,使得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因此赋予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
“于是许多事物的意象变得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如梅、柳、竹、雁、杜鹃、月这些意象可以说每每自成体系,每一类背后都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容。”
“我们今天单说鸿字。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谁也不能否认鸿雁在传统抒情文学中出现之频繁。”
“就古今图书集成来说,其中收录以鸿雁为题的赋有十八篇,诗词一百六十七首,纪事、传说、杂录若干。至于散见于各文体中的点缀,那就是不计其数。”
“这个字最早的意向,是整齐,端肃的意思,易经里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之句。为什么会有此意向这是因为古人见到大雁成人字形或者一字型迁徙,就好像天子出行,诸侯班列,因而产生的联想。”
“加上它飞得极高,从此引申,之后又产生了清高贤士的意向,诸如张九龄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诸如苏东坡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易经之后的诗经小雅鸿雁中写道: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大家看,天子之班和流民之师,所见所想是不同的。因此鸿雁的意向,在这里从端肃整齐,过渡到了流民以鸿雁自比,这个新的意向来自哪里呢明显是来自候鸟每年的迁徙往返,形容劳顿之苦。”
“从这里引申出去,让鸿字具备了羁旅情怀,游子思乡的意向。后来被诗人引用,这就有了诸如杜牧: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诸如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诸如杜甫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到了汉代,又出了一个关于鸿雁的典故,苏武被拘匈奴十九年,使者知道后对匈奴人借口说汉武帝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捕获了一只大雁,其足上系着苏武的传书,这才让匈奴人将苏武送交回长安。因此从那时起,鸿字,又多了传书寄情的意向。”
“这就有了诸如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到此意向又是一变,从思乡转为思人也是可以的,因此有了欧阳修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有了赵嘏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