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月刀出现在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来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使用。
当姚广孝发现了这点后,阴神之位,对姚广孝也就没那大的吸引力了。
他这次下来,就是想问一下师兄,为什么
“你为何还要走这条路”姚广孝等刘伯温忙完,坐在他身旁,看着天空陨落的鬼神,看他们掉落黄泉。
刘伯温开口说道:“我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后这书赠于朱元璋和徐达之手,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我虚心好学,使我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我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但是仙路已绝,不走这香火神道,就直接魂魄崩解,一点真灵入阴曹地府转世,走这香火神道,至少又多了至少两百年的时间。”
“大明朝的国运只有两百年”姚广孝问道。
在国运的推测上,姚广孝自问不如刘伯温。
刘伯温先是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大明国运,我已不知。只是人心对香火力,我估计只有两百年。”
刘伯温说的不是大明国运两百年,而是他保有自我意识两百年。
姚广孝点了点头:“原来你早就想好了,倒是我多言了”
刘伯温洒脱说道:“这仙道我是走不通了,只能走这香火神灵之道,或许有朝一日,我能够看到你登仙台,飞升羽化的那一天。”
姚广孝的脸更苦了:“长生之路都如此艰险,想要成那逍遥不死仙,何其难也”
对许多人来说,成就鬼神已是福分,但是对一些人,鬼神只是不得已的选择。
姚广孝现在还活着,他又知了鬼神地祗的弊端,自然是想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然而,仙路的话,又太难了。天地不容,五弊三缺。
诉说着艰难,但还是想走。不是到了死亡那一刻,姚广孝都不会放弃。姚广孝本就不是个可以放弃的人。所以他继续走访阴世的香火福地。
不管是道佛两家,还是儒家的。
道佛两家,也就是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这点儿数量根本比不上有知繁星的儒学社。星星点点布满阴世。
这些学社遥相呼应,并一点一滴的成了气候。
有那学社已经有着若影若现的人影和读书声。
附近呼啸的阴灵开始避开它们,连窥探都不敢窥探一眼,这朗朗的读书声中除了香火之力,已经生出了浩然之力庇护。
“儒学气运很是不凡。”见这声势,姚广孝忍不住道。
“是啊。据说黄子澄去了楚王那里,已经有了浩然正气。”刘伯温随口说道。
姚广孝没有出声,他不会去找朱桂。而且儒学的浩然正气,他也不觉得是朱桂的本事。那是人儒学本就有的本事。
“天地有正气”
虽然确实读正气歌的多了,但在姚广孝,不,在这大明上下看来,这就与皇帝高高捧起关羽的“忠义”是一样的。楚王应该是取了儒生的正气。
是的,这看上去才合乎常理。
“咚咚咚”
“咚咚咚”
学社的钟声敲响,惊动了学社内成千上万的学子夫子。一位位迎接而去。
“到了大人”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黄子澄。
看到这,姚广孝也就不再看下去。
“天下的变化越来越大了。”看其身上的浩然正气,刘伯温不无感慨道。
对这一点,姚广孝也知道。最开始的阴神,后来的妖魔鬼怪,现在连书生都拥了浩然正气。这对姚广孝的压力不小。
他本就是个争胜的性子。
“阿弥陀佛,就此别过”
说完这句话,姚广孝身上散出佛光,一身神魂,穿过天际而过,返回肉身而去。
“这打击只怕不小”
姚广孝说了一句,便迎上“走阴”的姚广孝,炽白的光芒从天穹落下。
是那浩然正气。
这是儒家最近展现的能力。而对刘伯温,只要帮他镇压鬼神,谁家的能力,他并不在乎。毕竟对阴世来说,大明阴廷与大元阴廷的战争刚刚才开始,总会有那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的鬼神在故作非凡。
这是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混乱的时刻。更是刘伯温急需人手的时候。
而在另一边,笑芙人也在兑现自己的承诺。
只不过朱桂并没有自己直接去。而是先命令一万大军出发,直接驻扎在那儿。
当然,当地的头人自然是很不乐意的。只不过军队的说教很简单,大炮一响,便同意了。
“可惜了,他没有拒绝下去。”
到了现在,大明的将军们都知道头人等于军功,所以他们渴望“不服”。而有那聪明的,已经明白了朱桂的想法。
历代中原与越国的战争,都以为打败了越王,便打败了这个国家。并不是。越王只不过是越国最大的头人罢了。在越国还分布着成千上万的头人。这些人不打下去,他们早晚有一天会反。这是他们自身利益决定的。与什么国家民心,没有一分钱的关系。
朱桂对驻扎的军将道:“今天我要上山一趟,如果顺利的话,晚上就会回来。”
“怎么不让你的军队上山”对朱桂派大军过来,笑芙人愤愤不平。因为她是真心投靠。
朱桂却说:“这里并不太平。军队上山太危险了。”
大明的军队在山林中干不过越人,这是事实。万一对方把下山的路一守,就成了马谡了,这是朱桂不会干的。
朱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