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洋务问题。对俄战事肯定要涉及到海战,果兴阿没有造舰的能力,海军和造船厂都得买洋人的,所以朝廷不能干涉果兴阿与洋人贸易。同时作为海军和造船厂的驻泊地,果兴阿要求把奉天的旅顺划给他,营口的通商口岸,也要由他打理。并且奉天方面,要保证黑吉与营口、旅顺之间的运输通畅。
咸丰是一提洋人头疼的,果兴阿愿意和洋人打交道,咸丰当然没意见,果兴阿和洋人起点纠纷,同归于尽才好呢营口在咸丰眼里是个村子,果兴阿想要,咸丰当然不在乎。旅顺是金州副都统衙门的辖地,但是这次英法联军曾经攻破了这里,已经是破败不堪了。果兴阿想要这个烂摊子,咸丰也不在乎,干脆把金州以南全都划给了果兴阿,还把附近的海岛都划给了果兴阿。
但是在交通一项双方有了分歧,咸丰是绝不同意果兴阿的人肆意在奉天境内活动的,但是营口和旅顺的东西也没办法飞到黑吉去。果兴阿是准备修铁路的,咸丰自然是死也不会同意。不过朝廷掌握的信息可果兴阿多,肃顺等人提供了一条合适的运输线,是辽河河运。咸丰三年,辽河河运便已经能从三岔河抵达奉天最北端的铁岭了,再向北一点点便是吉林。然后便很快又了成议,运输问题由辽河河运来承担,朝廷负责完善铁岭至吉林的辽河河道开凿。但是辽河河运仅限于辽河,也是由营口经田庄台,行至三岔河,然后走外辽河入辽河,经辽、新民、铁岭、开原,直至郑家屯。果兴阿可以派兵维护河道,但是不得离河五里,更是不准进入浑河、太子河河道。总之果兴阿的部下只能在限制的区域内活动,但是绝不许靠近盛京,也不能借机进入奉天的其他地域。
双方都怀着满满的诚意,自然很快有了结果,讨价还价了两天,便很快下达了圣旨。加果兴阿兵部尚书衔,封为定远将军,为黑龙江将军及吉林将军,并代管旅顺水师军务及营口通商事务,协理辽河河道。至于节制乌里雅苏台将军、内蒙古三盟供给牲畜、开放柳条边禁、每年拨款等事项,均另有旨意颁布。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果兴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根据地,而且还是地域广大物产丰饶的东北,乐呵呵的开始幻想开发北大荒,咸丰也终于去了一个心腹大患。果兴阿非常配合咸丰的发配,说明果兴阿起码现在还没有不臣之心,而且依旧勤于王事。并且果兴阿接受了咸丰的委任,便等于在咸丰和奕欣的兄弟之争,彻底倒向了咸丰,不再会成为奕欣威胁咸丰的利刃。同时果兴阿赴任北疆,便陷入了一隅之,将来咸丰倾举国之力,便可以轻松的解决他。而且果兴阿还要面对俄国人,打败了老毛子,咸丰平外患,打残了果兴阿咸丰平内乱,两边要是两败俱伤,咸丰可以坐收渔人之利了。
果兴阿捧着一篮子的胜利果实回了大营,开始着手安排大军开拔,以及固安方面搬迁事宜。但是这一安排是一个半月,果兴阿都要下令兵工厂停产打包了,咸丰却一直没有让他任的意思,还是三天一大宴五日一小宴的把他留在了承德。果兴阿盼星星盼月亮,盼得自己都要变成望夫石了,咸丰依旧把他留在承德,很有点舍不得他的意思。
实在等不及了的果兴阿,跑去问了肃顺,得到的答复却是还不到时候。云里雾里的果兴阿,怎么也想不明白咸丰在想什么,直到在邸报找到了一个很不起眼的消息。
第三百二十一章咸丰不容易
果兴阿一直自认为有金手指,自以为掌握着大局的发展方向,所以杂务科只关心与果兴阿有关的情报,对于朝廷大政关注的并不多。朝廷的动向,都是从皮润民等人特意托关系弄来的邸报看到的,而这些邸报很多都不全,再有是已经过期了好久。所以果兴阿一直都不知道,在他被人弹劾之前,朝廷其实还有一场风波。
咸丰跑到承德来,完全是出自僧格林沁的建议,肃顺等人也是认可而已,其实朝廷里大多数官员都是反对的。承德虽然有第二政治心的地位,但是其实从嘉庆二十五年开始,已经不再被重视了,并不是非常好的选项。僧格林沁让咸丰到承德来,其实多少也有些私心,承德毕竟离蒙古近一些,咸丰久驻此地对于蒙古各部在朝廷的影响力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咸丰在承德只是巡幸而已,和议已经达成,咸丰该回京师了。不仅奕欣联合了桂良、祥、胜保等一批央官员奏请御驾回銮,如河南巡抚庆廉等外省官员也都奏请御驾返京。战事刚刚消弭,国家正在动乱之,咸丰作为一国之君还是早点回家的好,起码可以安定人心。不过咸丰可不这么想,洋人虽然从北京退兵了,但只是退到了天津,并没有完全撤离。而且奕欣在北京已经做大了,咸丰才不会回去送死,他得先处理了奕欣在北京的势力,然后再研究返京的事宜。也是在这个时候,武百官正式分裂成了两大集团,一是奕欣为首的北京派,一是肃顺为首的承德派。奕欣也有人在承德,肃顺也有不少干将在北京,两派只是以首领所在的位置命名。
当然大部分官员不属于任何一派,他们不是立,而是庸。全都只准备过自己的小日子,什么事都不想搀和而已,但是奕欣还有高招。咸丰自认是“且乐道人”,准备在承德以美女醇酒自尽,死也不肯回京,奕欣是看清楚了。但是天子久驻于外,势必会引起外浮议,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所以奕欣使出了连消带打的一招,再将了咸丰一军,而且把看热闹的一部分官员也给拉到了自己的阵营里。奕欣的高招便是釜底抽薪,咸丰不是不肯回北京嘛奕欣直接建议迁都西安。
奕欣的奏折可谓是有理有据,没看清自己弟弟棋路的咸丰大为动心,差点真的下旨朝议。奕欣先是分析了承德的劣势,其一是承德地处塞外,气候寒冷物产稀薄,长期供养朝廷十分困难,而且向承德输送物资也极为不便。其二是承德的地理位置也不好,临近山海关等地,似英法联军这样的敌人可以从海登陆辽西,进而攻击承德。而且这地方距离蒙古和东北都近,也是说离俄国人也不远,实在是非常的危险。而西安则没用述的问题,首先西安地处关平原,有四塞之险要可守,不像在北京要天子守国门。而且国虽然眼下狼烟遍地,整个国家都快打烂了,但是无论是洋人、太平军、捻军都没有侵扰到陕西,陕西几乎是大清唯一的一片净土。西安又是多朝故都,在国有着很大的政治意义,咸丰如果迁都西安,一样可以收拢人心。而且西安交通便利,朝廷迁移或者物资转运都十分的方便,不会有太大的靡菲。奕欣甚至搞了一个西巡事宜条款十条出来,把迁都西安的全盘计划都给安排好了。
奕欣这招很辣至极,如果不是肃顺在旁边提点,咸丰差点招。国的政治经济心早已向东南倾斜,西安虽然有着无数的好处,但是已经属于偏远之地了,咸丰如果真的冒冒失失的跑到西安去,可是自绝于天下。而且一旦咸丰西迁,奕欣肯定会进一步控制北京和咸丰分庭抗礼,到时候政治经济命脉都在奕欣的手里,又可以在北京勾结洋人,咸丰这个天子与傀儡无异了。虽然咸丰没有计,但是还是有大批的官员下了水,归附到了奕欣的麾下。这些人原本都是看热闹的,本不准备参与奕欣与咸丰的兄弟之争,但是西迁涉及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也纷纷下场搏杀了。
久驻承德、回銮京师、西迁避敌这三种意见,西迁的呼声最高。久驻承德这一现行方案,直接被大臣们给否了,蒙古派势力本来是少数派,僧格林沁战败之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