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有词地说道:“启禀皇上,农业税乃是我大华税收的根基所在,若是不征收农业税的话,难以为继啊,皇上”
吕布微笑着问道:“爱卿,你刚才不是说,农业税占总税收比例,不足二十分之一吗况且,我大华税收还在逐年递增,就算不征收农业税,税收也绰绰有余,不是吗”
“额,这个”
让皇上这么一说,户部尚书一琢磨,貌似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为什么无不重农轻商
因为农业才是根本,就算是税收,也是以农业税为主。
不过,现在大华的情况和其他朝代都不一样。
大华的商业异常发达,商业税重,这也导致,大华的商业税要远远超出农业税。
不过,在这些大臣心目中,仍然会下意识地认为,农业税才是国家税收的重中之重。
所以,户部才会一时反应不过来。
第八百六十二章: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就算现在大华的商业税远远超出农业税。
甚至,目前大华的农业税只是商业税的一个零头,有没有农业税都无关紧要的时候,户部尚书还是认为,不可取消农业税。
户部尚书不由说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农业税乃是国家税收的根本,不可以一时数据的多寡来一概而论。征收的商业税,虽然数字庞大,但是微臣以为,未必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一旦商业税大幅度下降,到时候我们又完全停止征收农业税,真要碰到这样的情况的话,我大华危矣停止征收农业税,事关重大,关系到国本,请皇上慎重”
听到户部尚书的话,吕布不由一阵无语。
他算是听明白了,就算现在商业税远远超出农业税,但是户部尚书还是觉得不保险。
你现在是远远超出了,但是以后呢
万一商业税只是昙花一现呢
万一将来商业凋零,征收不上税来了,你又停止征收农业税,那可就两头扒瞎了。
额,不得不说,户部尚书的出点发是好的,考虑问题是全面的。
用当时的时话来说,户部尚书,不愧是老成谋囯之国之栋梁啊
不过,如果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的话,那就是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了。
因为,只有吕布清楚,只要你走的路子是对的,商业只会越来越兴盛。
商业税只会越来越多。
当然了,不论任何事务,总会有跌宕起伏,潮起潮落。
商业,也会有低谷的时候。
但是吕布相信,就算商业走入低谷了,但是商业税也将远远超出农业税。
所以,取消农业税,完全可行。
在和户部尚书谈过之后,吕布直接在早朝之上议论了这件事情。
而这件事情一旦提出,顿时在朝堂之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免除农业税,这可是千年以来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啊
以往的那些帝君,能够做到轻徭役就被人喊为一代圣君了
而现在呢
皇上竟然要全部免除农业税
不过,面对这一议题,也并不全都是支持的声音。
因为在场的文武百官,考虑问题,都是从全局出发。
免除农业税,固然可以更多的民心支持。
但是少了这一笔银子,国家税收怎么办
整部国家机器,怎么样才能维持下去
然后,吕布将户部尚书叫出来,让他公布了一下目前大华国的税收组成部分。
直到这时候,满朝文武才发现,咦原来现在商业税居然这么多了啊
原来农业税只占商业税的二十分之一啊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的话,那么农业税,征收不征收的,影响真的不大。
但是,商业税真的能够一直稳定下去吗
很快,满朝文武分成两派。
一派支持免收农业税,一派反对免除农业税。
双方人数相仿,旗鼓相当。
不过,反对派几乎都是高官。
在官职上,反对派要压上支持派一头。
因为,官职越大,经历的事情就越多,考虑事情就越谨慎。
他们的思想核心,就是两个字:求稳。宁肯不进步,也要先确保能够稳定。
看到两帮人吵的不可开交,吕布微微一笑,也没有当场作出决断,而是让群臣继续议,等下一次早朝的时候,接着议这件事情。
退朝之后,这次的廷议,不知不觉中就在南京城流传开来。
并且以飞快的速度,向四周各郡县流传开去。
没办法,这件事情,可是关乎整个大华百姓的福祉,这是所有老百姓都无比关心的事情,流传速度,简直就快的离谱。
而这件事情一经传出,当即在整个大华引发了一场轰动。
尤其是那些百姓,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的第一反应,几乎如出一辙。
几乎都是朝着南京城的方向,重重地跪倒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磕头拜谢
免除农业税,免除一切徭役,这绝对是开天辟地以来,从来都没有过的天平盛世啊
以前的时候,他们甚至连想不都敢想
而现在呢
他们的圣皇吕布,心里装的全都是百姓,他深刻理解民间疾苦,为了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不惜免除农业税
无数的百姓,眼中含泪,饱含深情,他们都被他们的皇上的行为,给深深打动了。
这一刻,就算皇上让他们去死,他们都将义无反顾地执行
皇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一心为了老百姓,能为老百姓做到这一步,就算农业税最终没有被减免,老百姓们心中,都会记挂着皇上的好处的
不过,那些反对免除农业税的高官,可就遭殃了。
几乎要被老百姓的唾沫给淹死了。
在有些时候,老百姓其实是很宽容的。
比方说,他们的皇上提出来要免除农业税,他们就对皇上感恩戴德。
就算最终没能免除农业税,他们心里,依然会对皇上感激不尽。
但是那些大臣们,就因为他们反对免除农业税,尽管他们并不是为了谋取私利,他们也是从家国天下大局出发。
但是他们依然被老百姓们骂了个半死
荀彧、荀攸、杜袭甚至连大儒蔡邕,皇上的老丈人都没能幸免。
因为,蔡邕十分清楚。
这江山,迟早是要传给自己的外孙吕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