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江西瓷器、福建糖品、果品诸物皆诸夷所嗜好。郑家凭借此些,岁入实比我大秦全国赋税收入还多。”
实际上大家早就知道郑家富可敌国,但是经何宁宗娓娓道来,还是不由得暗暗乍舌。
秦牧也叹道:“有郑家在,我大秦就始终象被人掐着脖子,南宋岁入过亿贯,其中至少有半数是海贸收入。
我大秦不说岁入五千万两,哪怕是是从中收入两千万岁,那就有大把的银子投到民生上去。
前明实际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啊,隆庆开海之后。数以亿计的金银通过贸易流入在中国,大明朝廷却天天在哭穷,只能不断向穷苦百姓加饷;
前车之鉴不远,我大秦绝不能步前明后尘,这海贸权不但要尽快拿回来,而且要牢牢控制住,绝不能沦为少数人谋取暴利的渠道。”
听了秦牧的话,顾君恩等人心有戚戚焉
自隆庆开海之后,不计其数的金银流入大明。却不是流向朝廷,而是被私人瓜分了,使得民间百万巨富比比皆是,而明廷却穷得皇帝的龙袍都得打补丁。
很显然。秦牧是绝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再次重演了。
听了秦牧的话,身为大秦海军副提督的顾容,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他迟疑道:“秦王。只是咱们的海军刚刚成军,还缺少训练,若贸然与郑家舰队决战。恕臣直言,只怕没什么胜算。”
目前的大秦海军已有两万五千兵力,但原来的那一万多人一直都是在长江游弋,缺少海战经验;
而刚招的这一万人,多数人倒是作为水手出过海,见过风浪,但经历过大型海战也不多。
真论起来,只有顾容那两三千原班人马有过海战经验。
秦牧扫向顾君恩、杨慎等人说道:“敌强我弱,诸位有何良策取胜”
司马凯想起秦牧曾有意联合荷兰人夹击郑芝龙的构想,于是说道:“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臣以为自应先伐谋、伐交。荷兰人虽然指望不上了,但澳门葡萄牙人和吕宋的西班牙人,还可以利用一下,臣以为,许以西夷一些小利,利用其夹击郑家实为不难。”
吏部右侍郎史春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说道:“秦王,臣不敢苟同司马大人的策略。西夷在明末经常犯我海疆,绝非善类。臣以为在我朝海军实力还尚且弱小之时,引西夷夹击郑家,这无异于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与其如此,还不如留着郑家。”
金磊也说道:“臣赞同史侍郎的意见,引西夷夹击郑家,不但有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之嫌,而且用时良久,难以协调,且郑家多年来积累了数以千万计资财,引西夷夹击郑家,就算获胜,郑家所积累的资财也极有可能落到西夷手上。”
秦牧听了,不禁看了金磊一眼,这家伙与自己想到一处去了。
秦牧早就扬言要联合荷兰人、葡萄牙夹击郑家,但一直没这么做,最大的个原因就是郑家积累的金银财宝。
郑家控制日本、南洋商贸多年,说他家积累的财富少于三千万两的话,秦牧绝对不信。
这些财富在郑家手上,它跑不了。如果落到西夷手上秦牧不由得想起慈禧那个老太太来,这和慈禧的“宁予外寇,不予家奴”有什么差别
秦牧说道:“既然大家不同意联合西洋人夹击郑家,那么有什么办法”
杨慎开口道:“秦王,福建山多地少,物资有限。郑家与日本以及西洋人贸易的商品,主要还是依赖江南出产。如果我大秦禁止商品进出港口,一定会给郑家造成极大的损失,郑家军士气必定低落。再者,郑家也并非铁板一块,郑森、施琅、童海峰等人并不认同郑芝龙的做法,从这些人的表现不难猜到,郑家军中定然有不少士兵也是不愿离开家乡迁往福建的。到时我朝再加大对郑家内部的分化拉拢,定能事半功倍。”
经济制裁这一套,并非后世的山姆大叔才会使,早在明代,就曾对日本实施过“经济制裁”,禁止商人与日本贸易。
如果是慢慢经营,杨慎这一招对龟缩福建的郑家还是很管用的,但经济制裁本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而且见效缓慢,实在不合秦牧的意,因此他沉吟着不置可否。
第一天的商议,大家一时都没有提供什么好的办法,秦牧只得宣布暂时散会。
随后带着牛万山和李式等侍卫,在顾容和知府曹卫君的引领下,在宁波城中逛了一下。
曹卫君一边引路,一边给秦牧介绍道:“宁波府城是元末由刘基主持修建的,城墙周长18里。墙宽三丈余,共设东渡、灵桥、长春、望京、永丰、和义六座城门。后嘉靖年间为了抵抗倭寇,知府张正和又曾大举修缮过,城墙加高致两丈六尺,各个城门外又加建了月城;
如今城中有人口三十六万,其中经商或操舟为生者超过四成,另有从事手工,货运等行业的超过两成,从宁波销往海外的商品。主要有瓷器、陶器、丝绸、布帛、书籍、漆器、乐器、伞、梳、扇、茶、糖、酒、米、盐、药材等。
国外进入宁波的商品则主要有珠宝、香料、药材、日常用品、事需用品等几个大类。其中珠宝类有金银、象牙、犀角、珊瑚、玳瑁、翠羽、玛瑙、猫儿眼等;
香料类有沉香、、龙涎香、蔷薇水、檀香、笺香、光香、安息香、生香、麝香木等;
药材类有苏木、阿魏、肉豆蔻、胡椒、丁香、木香、鹿茸、白豆蔻茯苓、人参、麝香等;
日常用品吉贝布、番布、高丽绢、绸布、松板、罗板、席、乌婪木折扇等。军需用品类有硫磺、日本刀、皮货、筋角等。”
曹卫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见对宁波的商留情况是很熟悉的,秦牧听得频频点头。放眼望去,街市间车船往来,络绎不绝,人声喧嚣。繁华程度几乎不亚于京城金陵。
曹卫君叹道:“秦王,若不是与福建郑家有冲突,往来的商客更多。宁波在籍户口人三十多万,但实际上常年往来宁波的商人加起来,超过一倍。城中有蕃坊,来自波斯等地人夷人聚居其间,人数多达两万。”
秦牧边听边走,不久后登上东门城墙,放眼望去,城中三江交汇,绿波清澈,沿岸柳绿桃红,风景如画。
城东大河滚滚朝大海奔去,河上船行如织,帆影片片;城内城外,人声入云。
西南的城墙上有一座三层高、八角屋檐的木结构的楼阁,那巍峨的气势引了秦牧的注意。
曹卫君立即就说道:“秦王,那是庆云楼,是前明宁波海道副使王应华修建,楼中置有大钟,与城内鼓楼遥相呼应,外敌若从海上来,庆云楼上即敲钟示警,鼓楼海曙楼相呼应,以此通知城内军民作好战斗准备。”
秦牧初时见庆云楼建得高大巍峨,胜似岳阳楼,还以为又是哪个官员搞的面子工程呢,没想到竟然是军事警报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