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打信号弹已经成为我们的常态了,其目的就是为了迷惑越军以为我们这是要进攻了,但像这一回打出两红一绿的信号弹还是头一次。
不过这还是像往常一样没有引起越军的注意,他们甚至还以为那颗绿色的信号弹是我们打错了。
但这回却有点不一样,因为这其实是我们与陈依依部联系的暗号,这是让他们把侦察的情况和结果发送给我们。
发完信号后我就在指挥部里焦急地等着这时的我甚至都不知道陈依依等人是否还活着万一她们在侦察的过程中被越军发现了呢又或者她们意外的被我军自己的炮火给炸中了呢
后来我才知道我猜想的这两种可能都发生过。
被我军炮火炸中这就不多说了,炮弹不长眼,它可不会分敌我,只不过好在陈依依所带的那队战士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他们在听到炮弹的啸声后就能大慨的判断出其落点。但就算是这样还是有一名战士因为躲避不及而被燃烧弹给引燃而受伤。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要是按照越鬼子一贯的做法就是这时就该将这受伤战士“解决”掉了。
这倒不是说越鬼了残忍,这其实是一种生存法则。
原因是越鬼子的条件十分有限,他们可是连饭都吃不饱的穷国,武器装备苏联肯提供,但药品之类的苏联提供的数量就十分有限了,于是在战场上受伤的越军一般情况就只有面临一种结局:伤口溃烂然后在痛苦的折磨中最后死去。
所以,出于部队的整体利益考虑,同时也是为了伤员少受些苦,越军对这样伤势的处理方法就是一颗子弹。
然而我军战士当然是不会这么做的,另一方面我军又不愿意将这名伤员将给越军因他们很清楚把人交出去后会有什么结果。
这在初时还可以解释为战友感情深厚,但时间一长就难免会引起越军怀疑了。但陈依依却是说什么也不愿意放弃,就算是拼着让整支部队暴露的危险也要偷着藏着甚至是冒着炮火去采草药也要保着这名战士。
陈依依的这个举动只让战士们个个都感动得掉眼泪,但是令人很遗憾的是,那名受伤的战士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这名受伤的战士很清楚当时的情况,同时也知道自己很有可能会给整支部队带来危险,于是乘着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拔出手枪自尽了。
在听到这事的时候我不由长长的叹了口气,仅由这件事就能看出陈依依等人是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了,很难想像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
这只是事件之一。
另一次危险就是有“老乡”找过来的时候。
陈依依等人是伪装成安明县增援者阴山的越军部队真正前来增援的部队已经被陈依依等人消灭掉并毁尸灭迹了。
但问题是这者阴山上还有许多来自安明县的部队,比如独立第三营、公安屯。
越军也是人,在强大的战争压力下也会有一种强烈的思乡情绪,所以越军在听说“老家”又一支部队增援上来的时候,纷纷上前来问家里是什么情况。
好在陈依依对越南的情况十分熟悉,而且在来此之前还在安明县侦察了几天从这一点来说,陈依依还是相当有远见的。所以大多时候陈依依都能对答如流,就算有些问题不知道的也能凭着她的聪明机智蒙混过关。
但陈依依终归还是安明县人,在某些话多的“老乡”面前还是露了马脚对于这一点我倒是可以理解,就像我们躲猫耳洞时也是有事没事的就找些话题来聊一样,越鬼子也是这样打发时间的。
正所谓言多必失,尽管陈家姐妹聪慧过人,但说得多了总会有些对不上的地方,于是就引起几名“老乡”的怀疑。
陈依依的解决办法就是“杀人灭口”。
“杀人灭口”这一招也许在平时不能用,毕竟那是越鬼子的地盘,就那么平白无故的死了几个人很难不引起越鬼子的怀疑。
但这时候却不是“平时”,这时候是我军对者阴山发起不间断轰炸的时候,于是陈依依就可以把这些罪过全都推到中人的炮火上。
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事实上在听到这些时我也被陈依依这种大胆的手段给吓了一跳,要知道这一个不小心就会把整个小分队及我们的进攻计划都给陪上去了。
陈依依这个手段虽是十分大胆,但在实施的时候却是十分小心这主要是出于越鬼子中也有像陈依依这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所以陈依依也不敢大意,在将这些“老乡”杀人灭口时尽量不造成外伤,也就是李佐龙常用的那招“扭脖子”,完事之后再摸黑偷偷的把他们往路边一丢,再乘着炮弹爆炸时在尸体中引爆一个炸药包就伪造成了一个被炮弹炸死的现场。
在陈依依等人经历九死一生的时候,许师长的51师也在抓紧备战。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敌人的前沿阵地潜伏,接着在我合成营摧毁了越军指挥系统后一举拿下者阴山各个高地。
现阶段51师的备战,主要就是调动战士们的士气和积极性。
这倒并不是什么难事,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时代我军的思想境界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军炮火朝者阴山长时间的一阵乱轰这本身就能振奋士气。
不过就算是这样,许师长还是担心这一仗会造成大量的伤亡,毕竟这者阴山上有太多的洞穴。
所以,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许师长偷偷准备了两百口棺材。
第四十三章者阴山八
这两百口棺材是什么意思就不用说了,意思就是估计会有两百人牺牲。
如果按战场上的伤亡比普遍都在一比五左右来算的话,也就是说许师长估计打下这者阴山会有上千人的伤亡了。
要是真是这样那就只能说是一次惨胜,但好在事实并非如此。
事情一切顺利,我很快就收到了陈依依发来的电报。
这封电报只是一些由密码编写的一些简单的数字,但这些数字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收到这封电报时我不由松了一口气,这代表着两件事,一是陈依依等人大体是安全的,二是计划进行得很成功,至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