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咱们的战士与阿富汗游击队语言又不通所以就是想教也没法教,最后没办法了闯王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我军炮兵观察员以各个山口为基准建立一个数据库比如对于某个迫炮阵地,把山谷各地区划成一块块的,把数据参数给固定下来按照哪个数据哪个方向打就能打到某个区域,接着再这么练上几回也就不离十了,反正我们是防守一方,战场基本是固定的。
最难的还是高射炮的操作它的复杂程度并不是只会打枪的阿富汗游击队一时半会就能学得会的,而且也没有像迫击炮那样可以固定死的打法因为高炮的目标是会在空中快速移动的飞机
不过这也并不是什么难办的事,每门高炮就分配两名战士过去一名做炮长负责指挥,另一名做炮手负责开炮其它的事比如供弹什么的,就让阿富汗游击队去学习但任了。
第六十九章风满楼
沉默了几天后苏军终于憋不住了这一回我们是事先得到了消息,消息来自之前跟我们“合作”过的德兹诺团长。
确切的说不应该说是自德兹诺团长,事情是这样的德兹诺团长得到了一些消息,也就是苏军在几天后要大规模进攻某地的消息身为一个政府军团长的德兹诺要得到这个消息其实很容易,比如苏军出现大规模调动、补给大量的集中等等,或者他是在某个会议里听到了一些风声,总之德兹诺得到了一个日期。
然后德兹诺团长就开始考虑了:要不要通知游击队一下
不通知的话对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坏处,我就当不知道就可以了。
反而通知游击队还会有许多风险,比如我的官职、我的家人等等
但是通知了也并非没有好处,就比如之前跟游击队的“合作”,轻轻松松的就打了一场“胜仗”不仅没有多少风险,还得到了不少嘉奖。
所以跟游击队之间的“合作”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但是自己的升官之路,更重要的还是能够保障己方部队包括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也该给游击队一点好处,让他们知道我们有“长期合作”的可能,同时也是表达下诚意和感谢
于是乎他就找来了一个与游击队有联系的部下阿富汗政府军里像这样与游击队有联系的人是超乎想像的多,身为团长的德兹诺手里当然会有一批这样的名单,只是因为这时时局比较紧张所以没有认真清算而已。
然后就有了一番谈话比如:“这几天你们要注意警戒。不要让游击队混进城里。还要注意城内各武装势力的动向。尤其是三天后的早晨你们都给我打起精神明白吗”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这个时间三天后的早晨
得到这个时间后我们就展开了一次讨论有些人以为这是苏联玩的老把戏,就像上次一样放出假消息,有些人却觉得这个消息可信。
从这一方面来说苏联军队之前利用阿富汗政府军放出假消息这一招还是相当聪明的,它不只是放出几条假消息让游击队上当受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还是这消息假假真真、真真假假让我们都不知道该相信哪一条了。
但是我们的意见很快就达成了一致:不管消息的真假,咱们就把它当作真的来装备,反正提前准备一下又没什么损失。
于是各种动员工作很快就展开了山口的工事没完成的马上进行收尾,弹药不足的及时进行补充。战士们与阿富汗游击队之间再进行一次沟通这种沟通是以叫喊另加手势进行的,我们对阿富汗游击队的训练,最先做的就是把我们部队那一套手势交流的本领教给了阿富汗游击队。
这是因为我军战士与阿富汗游击队队员语言不通虽然我们带着几个翻译,比如撒海德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战士们与阿富汗游击队的交流那是大几百人,而且还是随时随地的,不可能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为他们配上翻译进行解释。
特别是某些部队还是由中国人与阿富汗人混编的比如高炮部队,两个中人配上四名阿富汗游击队操作同一门高炮,再比如迫炮部队,一个迫炮排就有两名中人负责指挥协调这些部队如果是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协调那将会是个恶梦。
另一方面。要想让战士们学会波斯语或是让阿富汗人学会汉语那都是不可能的语言这东西虽然表达起来方便快捷,但短时间内不可能学到能够无障碍交流的地步。
但手势这东西就不一样了手势形像易懂。比如停止前进就是举起右手不动,前进就是把手往前一挥,卧倒就是用手掌做几个向下卧倒的动作等等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的训练从一开始就是从手势做起,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解决了两支部队基本的交流问题,训练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阿富汗人要学汉语很难,我们要学波斯语也很难,但如果都学会手势整个过程就变得简单了。
当然,之后各部队为了方便,又发展成了用口哨的长短代替一些简单的命令这也是必须的,比如在战斗时如果光会打手势,那难道还让游击队队员一边冲锋一边盯着指挥官看不成上战场眼睛就要盯着目标看了嘛
所以这时候就要用口哨话说口哨这东西别看它土,但在战场上还真有用,比如“嘀嘀嘀”一阵哨音就代表集合,或者是全体注意,然后再“嘀嘀”就是“打”,再有掷手榴弹等命令,可以方便的在战场上命令游击队队员整齐划一的进行某种战术动作。
当然,这也得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之后,否则这么多的命令,还有手势部份记忆力不好的或是反应迟钝的游击队队员都会弄混了。
于是准备工作很快就有条不紊的展开了,战士们做最后一次演练和交流,指挥部也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