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正常,杜甫是晚辈,当时又没有名气,李白傲娇啊,偶像都是谢脁,曹植这些大家,关注的也是孟浩然、王昌龄、高适这些名流,至于杜甫,恩,意思一下,别让年轻人伤心就好,关键是要继续崇拜我
毕竟在李白眼里,他最爱的还是“吾爱孟夫子”,或者“不及汪伦送我情”,或者“送刘禹锡”
在徐乾说完之后所有人都震惊了
直播间的观众:
“尼玛,徐乾懂这么多”
“徐乾这是狠狠打脸了呀,不是说我们内地人古文不行吗这特么的叫古文不行”
“我去,我也是醉了”
“徐乾的记忆力也太特么好了吧”
“没想道徐乾还曾经是一个学霸”
“我去。。。。。。我惊呆了”
。。。。。。。。。。。
“来一笼虾饺高级4赠送主播徐乾一艘航空母舰”
“来一笼虾饺高级4赠送主播徐乾一艘航空母舰”
“来一笼虾饺高级4赠送主播徐乾一艘航空母舰”
“来一笼虾饺高级4赠送主播徐乾一艘航空母舰”
“来一笼虾饺高级4赠送主播徐乾一艘航空母舰”
。。。。。。。。。。。
毕竟也有些愕然的看着徐乾,没想道他懂得这么多
“这期节目播出肯定大受欢迎”
毕竟心道
任谁看到徐乾这么学霸,这么挥斥方遒都会感兴趣的
李狂也饶有兴趣的看着徐乾,他没有想道这个家伙有两把刷子
林芝看向徐乾的目光更加的花痴了:“不但帅,还这么有才华”
而此时,李大伟快气炸了:“竟然敢抢我的风头,跟我比古文底蕴,看谁比的过谁”
李大伟道:“不知你有没有听过元稹对杜甫的评价”
徐乾没答,李大伟以为他不知道,便自顾自的道:“那就让你见识一下”
那表情那模样当真是非常的嚣张
第791章可笑不自量
李大伟道:“元稹曾经给杜甫写过墓志铭,他这样写道: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元稹最著名的是他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当然他本人是很“渣男”的
也是因为他,杜甫开始了崛起
公元770年夏天的一天,在湖南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诗人杜甫因病去世,享年59岁。
杜甫的死,在当时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
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的大诗人,当时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一个小人物,他做过几天小官,在政治上毫无影响,他写下过众多杰出的诗歌,但没有一首入选过带式输送机当时流行的选本,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一方面,杜甫都没有进入到主流。
杜甫在当时籍籍无名,从他的安葬之地存在争议也可以看出。先说去世之地,历来就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杜甫死于湖南耒阳,证据来自于旧唐书的记载,说的是杜甫自潭州今hn长沙乘船去郴州投奔任录事参军的舅父崔伟,到达耒阳时,遇上了发大水,不能前行,当时的耒阳县令知道后,带着牛肉白酒来看他,杜甫由于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大吃一顿后被撑死了;也有一种说法是说杜甫舍不得把牛肉一顿吃完,就留了一些,由于天气炎热,牛肉变质,杜甫吃后中毒而死。”
“今天hn耒阳市第一中学的院内,还留有一座杜甫墓冢。其二是说杜甫死于自潭州北返的船上,在今天hn岳阳平江县附近,证据来自于平江县志的记载和唐代诗人元稹的记录。
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将其遗体运回老家,只好把他安葬在岳阳平江县,直到四十三年后,公元81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把他的遗体运回老家。
在迁葬过程中,途径hb荆州的时候,杜嗣业遇见了诗人元稹,元稹给杜甫写了墓志铭,在墓志铭中元稹除了说自有诗人以来,从来没有像杜甫这么伟大的之外,还明确说明了杜甫死于岳州。
为什么许多人更喜欢李白
其一,因为人品
与现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那位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诗人形象相比,旧唐书和新唐书对杜甫的描叙完全是颠覆性的。
旧唐书里说杜甫是一个性格偏狭、浮躁,心胸狭窄的人、而且他还常常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而放荡无忌;新唐书则说他是一个不肯自我反省、自我检点的人,还喜欢空谈国家大事,调门很高但又不切实际,他为了做官不择手段,一会儿在皇帝面前自吹自擂,一会儿又装出一副可怜相,而且话说得既不得体又不明智。
总之是一个很让人讨厌的人。事实上,不光后来的旧唐书和新唐书这么记载,在杜甫死后的几十年里,对他的主流评价亦大抵如此。
客观来讲,新、旧唐书对杜甫的描叙和元、白、韩等人对杜甫的评价,角度并不一致,前者主要是从人品道德方面讲带式输送机问题,后者侧重从文学价值方面进行审视,双方都有片面之处。
元、白和韩愈的确是认识到了杜甫及其诗歌的价值,他们在推行的文学革命中,都把杜甫作为了一位先驱,也正因此,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杜甫这个人,这种美化后来愈演愈烈,直至两宋期间,终于把杜甫抬到了圣人的位置上。
反过来,新、旧唐书对杜甫的描叙固然有不公允的地方,但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从杜甫一生经历来看,他在性格方面的确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而正是这种缺陷,决定了他多舛的命运。
杜甫是在成为“诗圣”之后才封神,变成了现在大家心中“忧国忧民”,“苦大仇深”,“兼济天下”的固有圣人形象
正是因为元的这次称赞
他说老杜是诗经和离骚的直接继承人,隋唐以来,乃至魏晋以来,有很多诗坛的牛人,诸如唐初的沈佺期、宋之问,魏晋才高八斗的曹植以及刘祯,南朝的颜延之和东晋的谢灵运等,这些在某一时期执文坛牛耳的大人物,一旦和杜甫比起来,简直弱爆了,杜甫一出,从气势上把他们全压倒了,同时也把他们的长处全吸取了为自己所用。
杜甫彻底的火了
连唐文宗都成了他的粉丝
当然杜甫能红起来,并非偶然,也不是元稹偶然碰上他,而是历史使命让元稹必然碰上他。
首先,是杜甫对自己的胸怀有要求,写诗不光是为了应酬、自我娱乐,也是爱国爱民的一种表达方式。
自己几间草房的茅草被吹走了,对于唐王朝和天下而言,算个什么事但是老杜偏偏推己及人,想到要在唐朝实施大规模的安居工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跑到农民家里投宿,看到半夜抓壮丁,他悲愤地写下“三吏三别”。
自此之后,杜甫开始崛起
白居易也开始发飙:“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
毕竟白居易和元稹齐名,是好基友
有他点赞,杜甫彻底名声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