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李格非宣布轮到李湘弦上场时,台上的灯光依次灭去,换上了两盏大灯,大灯用牛皮纸罩着,两道光柱射在舞台中间,除此之外,四周变得昏暗起来,一明一暗的对比,给人很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一举措,先就让台下无数的观众窃窃私语起来,不知道这特别的布置是何意。
直到一串疏淡的古琴声响起,台下才肃静下来,这时,在疏疏落落的琴声中,一串大雁的鸣叫声仿佛从天边传来,一声声的越来越近,台下许多人忍不住抬头望向天空,但天空中除了依稀的月光,什么也没有
接着大雁仿佛降落到了台上,听那声音就象是两只大雁在舞台上嬉戏着,过了一会突然传出猎人收网的声音,接着是大雁翅膀拍打在地上,鸣叫声也变得凄惨起来,台下的观众脑海间不觉浮现出猎人捕雁,大雁在网中垂死挣扎的情景来。
就在观众听得入迷时,一个充满磁性的男声从舞台的暗影里缓缓传出:余曾遇一捕雁者,听他说起,有次曾捕得一雁,杀之,而另一雁脱网,见伴侣被杀,盘旋空中悲鸣不去,最后竟投地而死,捕雁者心生不忍,将此二雁葬于汾水之边,余闻之,感慨万分,作雁丘词以记之。
舞台上除是偶尔传来一声大雁悲鸣,还看不到一个人,然而台下的观众听了这个凄美的故事,许多人已经热泪盈眶,叹息不已
这时李湘弦着一身无袖的长裙,现身在舞台中央的光柱中,她那身长裙画满了鸟儿的羽翼,发髻上也插着雁翎,仿佛一只雁儿
这时随着哀伤动听,直入肺腑的琴声,李湘弦双臂在灯柱下张开如大雁的翅膀,轻轻扇动起来。
她用大雁的身姿,旋转,或快或慢,或柔或刚的摆臂,此刻,她的眼神,他的舞姿都带出无比的美感,美得哀伤而绝望;
也许美丽也很无奈,哀伤似无尽,凄美让人心碎。
命运总是无凭,她那忽慢忽快的舞姿,充满了对命运不顾一切的挣扎和祈求,悲怆的眼神,演绎出了一幅最为心碎凄美的画卷,是对爱的离去,伤的无尽,还是痛的无边,让人无尽的遐想
而此时,在凄婉的琴声中,那个充满磁性的男音再次缓缓响起,他每低诵一句,李湘弦便一边起舞一边跟着凄然而歌:
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曲尽之时,李湘弦如一只投地而死的孤雁,萎靡在舞台上,而天空中,又依稀传来几串大雁的鸣叫声,还有羽翼扇动时发出的风声,渐去渐远,最终如消失在天际的天籁之音
台下悄然无声,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淌满了泪水,包括前夜扬言杨逸骗不到她眼泪的苏家小娘子,此刻也已经是泣不成声,凄凄切切的样子
台下的哭泣声越来越大,有些人竟边大声吟诵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边嚎啕大哭,黑压压的观众,除了吟诵声与哭泣声,再也听不到其它声音,人们久久地沉浸在这一出凄美感人的画卷当中。
直到台上的琉璃灯再次全部亮了起来,李湘弦抹着眼泪起身答谢,台下的观众才回过神来。
转瞬之间,观众带着泪水报以了铺天盖地的喝彩声,绵绵不绝,如风暴卷起的浪潮声,一浪接着一浪,让人耳鼓生痛,人们争涌过来,无数的花绸当空飞舞,如春天里万花怒放,灿若银河中的星辰。
许多人送出五十朵,感觉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意,与大赛的组织者争吵起来,非要多卖一些来赠与李湘弦,还好今天王城兵马司多派来了两千兵丁,否则场面非要再次失控、而造成新一轮的践踏事件不可。
李湘弦这次的表演,虽然观众只看到了灯柱下的李湘弦一人,但事实上有四人参与,其中包括杨逸在内,吟诵雁丘词的就是他,还有一个琴师,外加一个擅长口技的人,那些大雁的鸣叫声、羽翼声、投地而死的哀鸣声等等,就是靠他的口技完成的。
直到下台时,李湘弦的眼泪还一直收不住,瞧她被自己的演绎感动得唏哩哗啦的样子,杨逸不禁失声而笑
“杨郎,你少笑奴家,谁让你作出这么感人的词作,设计出这么感人的舞蹈来的”
“呵呵,是湘弦你表演得好”
接下来上台表演的几位姑娘不免吃亏些,李湘弦的一出生死恋感动了整个东京城,人们还没有完全从那凄美的意境中摆脱出来,她们接着上台表演,被映衬得黯然失色。
最后结果出来了,李湘弦毫无疑问赢得了花魁美誉,赵文姬、紫荷、还有寻芳楼的阮三娘同列四大行首
直到比赛结束,人们久久舍不得散去,围在台下放声谈论着这一届的花魁大赛,而带给他们无比感动的李湘弦,人们自发的送了她一个雁儿姑娘的别称
她那雁儿投地殉情的形象已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而那曲问世间情为何物的雁丘词,立即就传遍了东京城,成为无上的经典之一。
对面船上的尹焞此刻已是面若死灰,十万贯啊整整十万贯啊
尹家虽然世代高官,但也没达到把十万贯视为小菜一碟的地步
第一卷第040章科场案发
从第二天起,东京城到处在传诵着那首雁丘词,那些痴男怨女每提起李湘弦的表演,依然是热泪盈眶,感慨连连有些人甚至打听起那对大雁所葬之处来,打算跑到汾水去拜祭一翻。
一夜之间,杨逸在京城的名声达到了巅峰,不但因为这首雁丘词,同时还因为他是十万贯豪赌的大赢家,名利双收这个词用在杨逸身上,此刻再贴切不过了。
尹焞一时自然拿不出十万贯来,东凑西借得到二万贯给杨逸,算是付了第一批款,这事早已弄得满城皆知,尹焞赖是赖不掉的,这年头读书人爱名甚于爱命,尹焞也不例外,给杨逸打了张欠条,灰溜溜的回家筹钱去了,至于他什么时候能筹到,杨逸现在顾不得去管他了,因为两场危机急待他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