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所有人都有了初步的判断,毕竟能站在这里的人都是大明朝最顶尖的聪明人。
第一。太子身边那个苗太监绝对心怀鬼胎,但是却被方应物使计挖了出来;也难怪会让方应物上殿参与商议。他本身就是当事人。
第二,太后的意思。肯定是想要将此事往大里办,从苗太监身上挖出背后靠山。不然只需要下一道懿旨,请天子将苗钰处置就是,何必大张旗鼓的叫司礼监、内阁、东宫一起来商议
而且关于苗太监背后靠山,对宫里状况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猜出一二,无非是某贵妃或者梁芳,而这两人却都是天子宠信的人,肯定会得到糊涂天子的庇护。
所以太后如此行事,大概还有让内外廷一起向天子施压的心思,内阁司礼监对柄机要议论出的结果,天子也不能轻视。
对方应物而言,事情发生的时候,他是主角之一。但现在是各方势力角逐碰撞的善后时间,他就不是主角了,暂时只需要冷眼旁观就是。应该注意的仅仅是别惹火烧身,也别被人恶意利用。
司礼监那边,掌印太监怀恩先发了言:“处置苗钰不可草率,由我司礼监详加审查,不能冤枉,也不能轻纵。待事实详细之后,再行定夺。”
首辅万安却表达出了不同意见:“苗钰证据却确凿,东宫也亲口证实,何须再靡费工夫理当立刻从重惩治,或可奏请天子赐他一死,以儆效尤,以戒后来”
方应物站在末尾闭目养神,耳朵却不闲着,怀恩和万安的话一字不差都听得清清楚楚。
当然,有的人虽然听清楚了怀恩和万安的话,但却不见得能听明白,但方应物确是能听明白的人。
按照发言的字面意思,怀恩想拖延时间,重新慢慢审查苗太监并定罪;而万安主张从重严惩、直接处死苗太监。
从表面看来,怀恩仿佛对苗太监较为袒护优容,而万安则毫不留情,但实际上是这样的么
至少以方应物的理解,确恰恰相反,其实是怀恩更狠而且不怕事大,万安则是有所袒护,想早点将此事摆平了。
怀恩太监真正想做的是,以苗钰为突破口,顺藤摸瓜牵扯出苗太监背后的靠山人物。无论苗钰背后是什么样的人,他怀恩都不会惧怕,更何况合乎周太后的心思。
而万安主张立即处死苗钰,其实是息事宁人的思路。这万首辅没什么节操可言,关于宫里的事情,他向来都是听从万贵妃的意见。但今天事起仓促,万首辅来不及联络上万贵妃,所以在文华殿里只能靠自己把握局面了。
万首辅不知道贵妃娘娘是想保住苗钰,还是想把苗钰当弃子。在没时间请示的情况下,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比较起来,还是处死苗钰风险最小,隐患最小。
相对之下,暂时保住苗钰的风险太大了,越拖延下去,越容易出现不可测的后果。
所以,怀恩太监看着温和,其实是发狠,而万首辅看着狠心,其实却是妥协退让。
不得不说,发言实在是一门艺术,听别人发言更是一门艺术。闲话不提,却说方应物将两位大佬的心思想通透后,继续打酱油,保持与自己无关的姿势。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五章这怎么可以
掌印太监怀恩和首辅万安各执一词,连续争论了几个来回。但殿中不只是方应物,其他人仿佛也是事不关己的样子,没有一个出面表态。司礼监众位公公如此,内阁和东宫大臣也是如此,想想也是很好理解的。
太监这边,怀恩想要追查到底,说不定要触及和梁芳,这肯定会让天子不快。
其他太监当然没有怀恩这种本钱和风骨,没胆量公然支持怀恩,但同时也不敢与怀恩对着干,只能一言不发了。
而大臣这边,万首辅是彻底倒向的,但又有谁和万安是齐心的在这件事上积极帮着万首辅,就可能会被士林认为是讨好万贵妃。
所以大臣不会发言表态支持万安,同时因为阵营问题也不便于力挺太监,最终干脆也徐庶进曹营了。
一场许多人认为的群战大戏,结果变成了怀恩和万安的单挑,未免就显得有点乏味了。
旁观者方应物暗暗感叹,成化朝果然是一个不正常的时代。应该说怀恩公公的立场偏向于士大夫传统立场,而首辅万安却走的是佞幸路线。
与他们的身份相比,所作所为恰恰反了过来。太监比大臣还要忠直,真是讽刺。
怀恩见与万安僵持不下,便暂时搁置,开口谈起另外一个问题,对万安问道:“太后有问话,东宫众讲官疏于职守,该当如何处分”
却说万首辅各种品行令人不齿,很多年前就被清流所鄙视,然后彼此关系一直很。所以万首辅与清流词臣之间毫无情谊可言,在这种时候便也完全没有回护之心,甚至还生了点报复的快感。
他闻言便道:“东宫侍班身负教导,但却轻忽失察,致使太子失德。其过不可恕,可罚为贬官一级”
此言一出,立在殿里的东宫众讲官无不对万首辅怒目相向。词臣的品级本来就不高,一般最多也就五品,要是再降一级那真是不能忍。
不过在太子沉迷博戏这件事上,东宫讲官确实也该负责,虽然明知万安是故意整人,但不好自己出面自辩。
除此之外,方应物同样非常不满,因为他父亲方清之也是东宫侍班从成化十四年起,他就抓住一切机会为父亲方清之造势,至今已经辛辛苦苦七年了。
眼瞅着父亲已经走上了快车道,隐隐然成为这一辈的领军人物,甚至有超越谢迁的迹象。这时候要是遭到降级,那简直就是像是被当头打了一棍子,不是前功尽弃也是浪费几年时间。
别人不好说话,方应物则没有顾忌,在今天他是功臣,不是罪人,不存在心虚的情况。便站出来对万安道:“首辅老大人所言,下官有所不敢苟同。”
万安瞥着方应物,淡淡的讥讽道:“方拾遗你当然不会同意,谁让令尊也位列东宫侍班老夫觉得你还是避嫌为好,庙堂之上就不要讲究父子私情了”
方应物哑然失笑,“老首辅先入为主了,下官出来可不是为了家父开解身为东宫侍班,对太子教导有过失,如何处分自有朝廷裁断,下官绝无二话,这点道理下官还是明白的不过下官却有一事要提醒老首辅。”
方应物停了停,而后才加重了语气道:“虽然朝廷择词臣中贤良者侍班东宫,负责日常讲习,但名义上还有总领其事。何况阁臣词林本为内外一体,很多时候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