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节阅读 106(2/2)

对王恕的奏疏,有心人仿佛看出些什么。今年夏天时,方应物救父亲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刷出好大一个忠臣孝子名声。最后求仁得仁。落个被发配边疆的下场。

而方清之从诏狱中出来后,请了假期南下娶亲。娶得就是王恕的女儿。那么算起来,王恕还是方应物的外祖父。

话说当日王恕的奏疏到了内阁时候。首辅万安不在,便由大学士次辅刘珝和大学士刘吉看了。

刘珝看过后,语作不屑道:“王恕此人无私了一辈子,临到老时,却还是要为儿孙辈推一把。未免做的也太生硬了。”

刘吉刘棉花听到刘珝话里话外冒着酸气,暗暗感到好笑。这刘珝平日里自诩刚直,结果名声比王恕差得远,被明眼人公认为色厉内荏、才干不足,所以他心里一直不服气。

想至此。刘吉随口道:“以王恕的品格断不至于此,就是要推举自己人上位也不会做得如此明显。再说从苏州府传来的风声,那方应物确实大出风头,于此事有功。”

刘珝听刘吉为王恕辩解并唱反调,作色拍案斥道:“你企图拉拢王恕内外勾结么这岂是阁臣的本分

而且好像这方应物在京城时与你有诗词唱和公事当前,你这私心也太重了罢,他区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有什么见识”

刘棉花心头冒火。这次辅别的不会,专会占据道德制高点扣大帽子。别说他这个第三大学士,就是首辅万安明里暗里也没少被刘珝骂过。

但刘棉花也没办法。刘珝乃是皇上备位东宫时的老师,不是那种挂名的翰苑坊局老师,而是真真正正的亲近老师。就是现在皇上见了刘珝,也要尊称一声东刘先生。

所以这刘珝在内阁底气很足。十分敢于骂来骂去。当然刘次辅骂人也是有自己的道理,他与万安、刘吉一起被讽刺为纸糊三阁老,便觉得自己受了拖累。故而看万安刘吉都不顺眼。

我忍刘吉充耳不闻,翻看起别的奏疏。心里不停冷笑。若连这点委屈都是受不起,那就枉称刘棉花

他知道。首辅万安表面宽和内心阴鸷,总有一天会找刘珝算总账的,他只要静静等待机会渔翁得利就可以了。他比万安小十岁,比刘珝小几岁,时间在他这边

理智归理智,但刘棉花心情还是有点憋气,这时候从延绥镇发来的六百里紧急奏疏送进了内阁。

延绥镇韩巡抚的奏疏正文并不长,但附带的一篇策论却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更难得的是没有废话,全是实打实的内容。韩巡抚特别点明,此策乃浙江生员、奉旨军前效力方应物所上,请朝廷定夺。

刘珝脸色不大好看,他刚贬损过方应物,这韩巡抚就上了这么一道奏疏,很没面子。

但刘棉花心情转而大好,感觉狠狠地出了一口气,方应物用诗词帮他刷声望失败的淡淡芥蒂顿时消除了。

要说王恕徇私提挈,难道韩浩也有什么道理一定要公然抬举方应物再说为了抬举一个少年人,编出这几千字的筹边策,那也太不可思议了罢。

闲话不提,却说这等国策大计,内阁不敢做主,又送进了宫中。但天子也没什么主意,又下发让外朝部院廷议。由于事涉机密,所以只许外朝七卿参加。

结果方应物的数千字策论当廷读出,在六部尚书和都御使耳朵里都过了一遍,衮衮诸公心头不能不惊奇。

最后又是议论纷纷。如果说江南财赋问题是国家内事重中之重,那么北虏问题就是外事的首要问题,甚至比江南财赋问题更招人眼球。

一个小小的十几岁秀才,刷刷孝子名声还不算qiguài,毕竟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和年纪大小无关。但在内外两大政事上连续露脸并有所建树,实在令人惊异。

而且这一篇几千字的策论,很是言之有物,又提出了以最小代价办最大事情的主意,绝非平常人可以写出的。

前番王巡抚表功,还有可能是抬举子孙辈,但总不可能天下巡抚一个两个的都要抬举方应物罢。韩巡抚更不可能傻到不肯表现,非要让方应物在几千字筹边策上署名。

每人心里都免不了嘀咕几句,这莫非就是神童或者叫栋梁之才

本朝几个著名神童,如李东阳、杨廷和等几个,也就是文章学问好,还都要在翰林院慢慢学习政务。绝对没有神到这种远离庙堂,却能筹谋大事的地步,很有点隐居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味道。

天子总和了各方意见,特别是兵部尚书余子俊和左都御史王越这两位前西北边镇督抚的意见,懒洋洋的披红道:“姑且试行之,以观后效。”

刘吉捶胸顿足的对妻子长叹道:“早知如此,当初就该趁着搭救方清之出狱的机会,招他为婿,那时候想必他不敢不答应。

现在人人瞩目,两三年后谁知道会变得如何我生平自诩善于识人,这次却没早下决心,真真悔之莫及”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二章只好以身相许了

方应物并不知道,这次引起的人心震动出乎预料的大,一不留神让他正式在朝廷大佬心中正式挂了号。幸亏为了保密需要,他的筹边策只限于司礼监、阁老与部院七卿中传阅,不然会传得更加沸沸扬扬。

他再聪明也料不到,自己那便宜新外祖父恰好也在这个时候上疏奏报江南赋税改革的事情,顺便替他表了表功。

两巡抚的两本奏疏前后脚的出现在朝堂,不经意间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好像显得某少年秀才内政外事无所不能的样子,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在方应物想来,若朝廷同意,他的献策之功跑不掉;若朝廷不同意,那也没什么损失,其他并没有想太多。

此时方应物依旧过着巡抚都察院、社学、卫学选址处三点一线的生活,日子很是充实。

却说在这天,原有的两个旧仓库已经拆完,要先开始修建孔庙。方应物便停了社学课堂,带着六十名社学学生前去参加孔庙奠基。

这一行人身穿士子儒衫,成群结队的出现在街头,立刻成为榆林镇城里的一道风景线,引得路人纷纷注目这大概是榆林城建城以来第一批读书种子了。

榆林城街道狭窄,但一路所

@流岚小说网 . www.hualian.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流岚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