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一副我看穿了朝臣不怀好意的表情说:“所以孤想看看到底都有谁对阿姽心怀恶意,这才派人放出了阿姽想要入道的流言。”
重景帝恍然大悟:“若是真有人希望阿姽和亲,必然不会愿意她入道。”
太子一拍手:“没错,接下来就看谁会递奏折,以公主当肩负和亲重任这种理由向您谏言了。”
太子这番言论很好的忽悠住了重景帝。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让这对脑子有坑的父子全都惊呆了。
整个朝臣,除了勋贵不掺和外,居然有八成的大臣都希望公主和亲?
理由还是现成的,公主饱读诗书,能更好的教化蛮族?
重景帝面上没说什么,背地里气的砸了好几个心爱的花瓶。
荣华公主掐准了时机求见重景帝,表示自己要为国做贡献,愿意外嫁和亲。
重景帝暴怒,可以说是火冒三丈,恨不得将目之所及的一切全都拉出去砍了。
紧接着三日内就有了旨意,准荣华公主入道,道号清元真君,收谢宁为养女,封端宁郡主。
满朝文武都炸开了锅。
尤其是有女儿的勋贵人家,更是担心重景帝下令继续收什么养女。
能带兵打仗的谢宁都即将被外嫁,那他们的女儿呢?
两道旨意懵住了朝臣后,重景帝快刀斩乱麻,驳回了吐蕃使者和亲的请求,并随便给了点土仪就将人打发了。
然而事情还没完,紧接着重景帝又下旨,封镇国公之女谢宁为端宁公主,以公主之尊驻守西川之地,总督川、甘、凉三州的军权。
同时重景帝也没忘记将镇国公调回来,他收了镇国公手上的军权,原月氏都护府都督王壮戴罪立功驻守月氏,镇国公回朝继续去御马苑养马。
一连串的军事调动让朝臣看花了眼,等尘埃落定时,已经年底了。
荣华公主借着这次楚朝大胜和朝臣对她的警惕,成功入道,摇身一变成了清元真君,可以说基本目标全都达成了。
只是谢宁将以端宁公主的身份出镇边疆,无朝廷旨意,恐怕有生之年很难回朝了。
荣华公主只能怅惘地送走了小伙伴。
唯一让她心生安慰的是,云澜居然也跟着谢宁跑了。
哪怕韩泾侯老夫人开了祠堂棒打云澜四十大棍,这厮依旧偷偷给林晞送了消息,希望林晞帮忙将他偷渡出去。
不得不说,云澜跟着谢宁去边疆转了一圈,也认识了几个镇国公府的亲兵。
他拜托亲兵去找定国公府帮忙,还真超出了韩泾侯老夫人的预料之外,最终成功脱身,跑到了端宁公主仪仗队里,变成了一个举着棍棒仪仗的小兵。
本来荣华公主还因谢宁离开而心生难过,结果听了林晞私下里说起此事,不由得忍俊不禁,总算没那么难过了。
无论如何,谢宁总算是得偿所愿。
荣华公主收回远眺的目光,她垂眸,接下来就是她自己了。
☆、第64章生与死
时光匆匆,一眨眼,几个月就过去了。
新年过后没多久,重景帝带着女儿施施然地跑到了东都洛阳猫冬。
因太子妃的月份大了,太子就没跟着过来,而是留在了东宫,正好重景帝想要锻炼儿子,就将京畿地区的事情都交给了儿子来办。
除非军国大事,三品以下所有人员调换全部由太子做主。
可以说重景帝给了太子极大的权柄。
太子也没辜负重景帝的期待,他留在长安监国,一应事物处理的非常完美,哪怕是鸡蛋里挑骨头的宰相也没话说。
如今只要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可以拍着胸脯保证,下一代的皇位更迭一定稳的不能再稳,大家只要抱紧太子大腿就行了。
唯一让重景帝稍微有些不满的,恐怕就是太子对后院的处理。
太子如今有一个太子妃,一个良娣,一个良媛和三个侍妾。
太子觉得后院里有这么几个就足够繁衍子嗣了,而他也身体力行地做了,比如重景帝带着荣华公主跑到洛阳后,就传来太子后院里某个侍妾有孕。
不过没等重景帝高兴两天呢,那个侍妾就流产了。
emmmm……重景帝写信大骂了太子一顿。
太子有点委屈。
说起来他和荣华公主成长时,后宫比较简单,没有嫔妃之间的争斗和互掐,自然对此认识不足。
荣华公主也劝慰重景帝:“阿兄年轻,处事难免不稳,父皇您多教教阿兄,阿兄就不会再犯错了。”
这话说的简单,重景帝瞪了女儿一眼,炮火转移到了荣华公主身上:“那朕问你,如果将来你成婚了,你的驸马在外面养女人了,你怎么办?”
荣华公主脸色一僵,有这样的父亲吗?有吗?有吗?
她还没成亲呢,还没和驸马相亲相爱呢,她的亲爹就说她的驸马养女人怎么办,她……
说实话,这要不是亲爹,这亲爹要不是皇帝,荣华公主真想掀翻皇帝老子身前的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