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无奈道。
李佑蹦出六个字:“还有同知老爷。”
二尺高的文书被放在同知厅内,王同知淡然道:“山人自有妙计。”
当即使唤衙役去敲梆子,集合全衙人员到同知厅外。
“明日冬至,按老规矩封衙,各自停办公事回家过年”王同知下令道。
李佑叹道,果不其然,王老头从来就不是畏难而进的强硬性子,干啥都带个软字,说好听点叫以柔克刚。不过有这样的上司应该是比较舒服的罢。
冬至封衙确实是个衙门传统,相当于开始放春节假日,期间停止办公,一般到初十再回来。
与前几次灰溜溜回家不同,这次李佑心情很好,寒风得意马蹄疾,轻舟已过万重山。
进了家门,拜见过父母,便与妻妾在后堂团聚。家中早得到过报信,已经备下酒食,整治一桌宴席。李佑便和三房妻妾边吃喝边闲谈,倒也其乐融融。
李佑暗中观察,有个令他称奇的情况。家里这三房,虽然算不上有怨隙,但彼此之间多多少少都是有些淡淡的疏离,李佑在家时百般调和也见效不大。今天回来发现她们之间亲密了不少,倒是个惊喜。
分析其原因,八成是因为李佑在家时,众女嘴上不说心里都想多争一分宠,怎么也亲密不起来。当老爷长时间不在家时,没了争夺对象,这种竞争心态便渐渐化解了,毕竟都是年纪相仿的女人,也没有真正的仇怨。
正当李老爷沉醉于和谐后宫的幻想时,在一旁侍候的梅枝突然开口道:“听人说,因为老丈人出家的事情,在西水镇老家那边老爷的风评不太好呢。”
李佑奇道:“你这是什么胡话,老爷我多久不回西水了,怎会有什么风评。再说刘老泰山出家算得了什么,又不是我逼他出家的。”
关绣锈接过话头道:“夫君在外有所不知,这都是妾身父亲的错。”
你那脑子少根弦的父亲又干了什么事情但给关姨娘面子,李佑没有直白的问出来。
梅枝又道:“关老员外也出家了,外头纷纷传言说老爷不地道,两个老丈人都被逼得出了家。”
李佑一时气结,一个老丈人出家也就算了,两个老丈人全都出家,难免会惹出议论。何况关老丈和他的事儿许多人都知道,别人越发认定关老员外是被女婿抢了女儿夺了家产后逼迫出家的。
“你那父亲”李佑对关姨娘说了半段,把话咽回去,眼角一瞥梅枝,这婢女肯定是故意提起此事啊。
第三集府城风波第137章李大人的骄傲
李佑心里把关老丈人骂了一通,嘴上却没再说什么,但事情总是要解决的,不能坐视这名声流毒于老家。他略一思索便对关姨娘道:“你那个原来在巡检司作书吏的堂兄,叫什么来着关应清如今还赋闲在家”
“是的。”关锈绣答道。
那位关老兄上个月被李佑连累丢了巡检司书吏的差事后,一直在家闲着,主要是在衙门里干惯了,再找别的抄抄写写活计心态上一时调整不过来。
李佑吩咐道:“打发人叫他来一趟,我给他找个好差事。”
关绣绣以为李佑是有愧于心,又想夫君在府城极不得志县里消息实在落伍,还能惦记着尽力帮衬,实在是在他身上难得一见的情义,大概因为照顾她的面子罢,便道:“感受夫君厚爱,妾身在此谢过。”
李佑莫名其妙的看着关绣绣,夫君我找关老兄自有用处,你感动个什么呢又吩咐道:“记得让他备好三代履历和里长保书。”
关绣绣诧异道:“准备这些作甚能进衙门”
站在金宝儿身边的小竹这时也求道:“老爷,奴家哥哥服役满了日期,前阵子回到家里,租别人的地太辛苦,求老爷给找个活计好不好”
李佑有心显摆,哈哈一笑道:“包在老爷身上,定有上好差事。”
不是李佑胡吹大气,如今府衙被抓了三十来个正编吏员,几乎被一扫而净,也就是说,空出了如此多平日根本很难余出来的位置。再加上其他官员大都被钦差押走了,府衙里堪称山中无老虎李佑当大王。遇到这百年难逢的罕见状况,李佑正有趁机大肆安插一批亲信的意思。
想想当初李佑升了官时,空出一个县衙吏员位置,就被满县人打破了头抢,李佑自己也好生为难。相比之下,如今在府衙却有大把位置可以安插,叫李佑心里很是感慨一番。
要任用私人,李佑第一个想起的却是当初在巡检司用过的关书吏,这位老兄有个好处就是使唤起来放心,也难怪当初老岳父用他。像另一个曾被当书吏用过的孙及孙大帮闲,太有小聪明式的主见,让李大人头疼得很。
李佑还盘算着从本家、岳家招些人来,以及舅家那个读书半吊子的表兄朱书文,可谓是山寨版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府衙的正编吏员位置在招手,这些亲戚们估计要兴奋到疯了。
再就是问问本县的几个大财主,真真正正的“卖”人情。几个月前本县丝织业巨头曹员外曾经找李佑通关节要谋求县衙吏员职位,可惜被李佑拒了,这次是府衙吏员,想必价码会更高。
要送的人情太多太多,李佑似乎将度过一个非常繁忙的春节,他仿佛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拜帖和红包在眼前飞舞。
金宝儿端起小酒盅敬酒时浅笑说:“老爷今晚神态宛如当巡检时一般的气魄。”
本来在担心李佑打肿脸充胖子的关绣绣也发现了这点,问道:“难道夫君在府衙里扭转了乾坤”
李佑得意的点点头,抄了一句名言表达心声:“终难逃余之一握也。”
又侧身对刘娘子道:“为夫说不定能给你挣回一份诰命,以后别人要把你叫作夫人了。”
惹起屋里一阵惊呼。
“明年,全家搬到府城去”李佑豪气干云道。
时光飞快,转眼景和六年就成了历史,随着景和七年的到来,李佑的寿诞也到了。他的生日很凑巧,恰好是一月一日元旦这天。
对此李父唉声叹气道,生错了,真生错了,当初产下小二时也不曾想到他会作官呐。
如果李佑飞黄腾达了,做寿可以大操大办,广延宾客,顺带收礼收到手软,惯例习俗都是如此。
可是一月一日正逢新年,李佑脸皮再厚也没法叫别人不过年来给他庆祝生日于是这传说中的寿诞孝敬真的变成了传说。况且过年时候,别人也不敢乱给乱送,不然有冒充李大人的长辈给压岁钱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