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说来就是欧阳的启蒙老师,他小的时侯家里穷,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教他写字,画画,读书,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聪颖的欧阳修靠着母亲的这种引导读书识字,最终成就了千秋美名。
若将历史上的母亲做一个排名,看看谁更伟大的话,这两位母亲绝对都能挤身前五,正是她们的潜移默化,悉心教导,再苦再难也不放弃的精神,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两座高耸入云的奇峰,光耀千秋,万年不朽
两人前往西子楼的路上,还遇着了曾公亮,别说了,一起走吧
静悠悠的西子楼中,一泫清波,几丛秋菊,三杯香铭,几人散坐亭中闲话,没主旨,随意想到说,了无挂碍。
“说来欧阳学士倡议先秦两汉古文,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文,提倡孔孟之道,晚辈是非常赞同的,晚辈对这些说不上见解,但从我朝现在的一些具体现象上看,无论是杨亿、刘筠的西昆派,还是有井水处必唱柳词的柳永,这些影响比较大的文法、词作都流于丽俗,丝毫没有先秦两汉时的刚健之风,更缺少忧国忧民,励志奋发的思想在内;
但他们对我朝百姓的影响又是非常深远的,使我朝整体的文风,读书人的脾性、风骨都流向奢华、媚软、虚浮、如闺中怨妇浅吟低唱,欧阳学士在此时提出复古先秦两汉,可谓是发人深省,喊出了时代之强音,没得说,晚辈愿为欧阳学士做个摇旗呐喊的马前卒。”
欧阳修笑着看他一眼,许清虽然说得轻淡,但欧阳修也,他的影响力已经下于,有些方面甚至超越许多,许清加入进来,对他来说自是求之不得,复古运动绝对不是靠个人就能达成的,这需要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人一起来倡导
“子澄不必谦逊,子澄学的都是经世实用之学,在这一点我也认为应该着力提倡的,现在朝中科举也正努力向这方面矫正,力求摒弃那种死背,空谈词章文采之风,而子澄在这方面就是活活的好榜样,等于是给天下人竖起了一个范例”
“停停停欧阳学士啊晚辈竟不您时候也学会吹捧了,不妥,不妥,得改,得改你再这么捧下去,我真个是高处不胜寒了”
“哈哈哈才说几句象样的,你又来这无赖模样,许子澄还是许子澄啊就算贵为国公了,这脾性依旧不改你也不怕教坏那些太学生”
欧阳修抚须大笑,一边的曾公亮也笑道没,若是将来子澄教出一大群这样的太学生来,咱们这些人可惨了怕是再无安宁之日啊”
许清也跟着大笑,大家都是老熟人,玩笑开惯了,自是无妨,听完曾公亮的话,许清接口道二位放心吧若真教出一群无赖子来,我让他们去祸害契丹人,祸害回鹘人,绝不让他们来烦你们就是,呵呵,这下二位不会再弹劾我了吧”
笑完许清接着说道还有欧阳学士提尊王攘夷,固我儒家正统,这个太必要了,晚辈这几年常行走各地,对各地寺院道观的兴盛,及哲学佛教化深感担忧,许多读书人都乐于与佛家从游,以能打几句机锋禅语为荣;
佛家虽然也有导人向善之功,但总体来说,佛家学说太过于消极,而且脱离实际,极不利我朝学术发展,再则,佛道两家不事生产,却占去无数财物田产,若是将这些财物田产用于助学建学,我大宋适龄童子恐怕全可免费入学,根本不用担心读不起书了,可惜啊”
许清虽然说得云淡风清,却让欧阳修与曾公亮两人心有戚戚焉,说来欧阳修虽然也提倡压制佛道,将儒家归为正统主流,但也未敢象许清这么想过,听他的意思,根本与周武帝灭佛差不多了。
当然,许清说得也没,佛道两家确实占去了无数的钱财与田产,若真能将之全用于助学建学,大宋大概真能实行免费教育了。
几人虽是闲谈,但几人都身在大宋中枢,这层身份是很有些不同色彩的,若是多几个大臣达成这种共识,那么限制佛道两家也就水到渠成了。
几人对望一眼,笑意淡淡,也没再在这个问题上深谈下去
“对了子澄,蔡监令跟我埋怨好几回了,说你领着他将作监的俸禄,如今却半年见不到一回人影,哈哈哈”
“曾侍制这话说得该不会是蔡老他们在火炮方面有了突破了吧若是这样,我还真得去瞧瞧才行”
“这个他没说,不过据我所知,应该不离十。”
“好好好明儿就找蔡老去,若是没点进展,非给他马车里扔串鞭炮不可”
“哈哈哈但愿蔡监令那老骨头受得起吧当然,你不怕他把火炮架到你家大门口去就好。”
“那蔡老可就真成班门弄斧了呵呵,对了,曾侍制的武经总要修得样了”
“还有最后两卷就成书了”
午后清谈,茶香弥漫,许清很享受这种轻闲的气氛,万里奔波归来,他很想静一静,好好过滤一下前面的得失,检点一下的对,八贤王说得好,人是需要不时停下来,自我检讨一下,自我修正一下,这样才不至于埋头奔到最后,才早已偏离了原来的目标,迷失。
而能与欧阳修、曾公亮这样的博学之人畅淡,无疑更是一种享受,
s:感谢zengzhichaoo的月票支持谢谢1
第一卷第四百三十七章平辽之期
不知不觉间,庆历四年冬的第一场雪飘下来了,扬扬洒洒,旋转飞舞,御花园里尽是银妆素裹,初雪下来时,让人并不感觉太冷,赵祯今天穿着一件圆领常服,除了绣有五爪金龙外,那样式几乎跟官员平时穿的常服一模一样。
大宋皇室相对历代王朝而言,可以说是最平民化的一个皇室,从日常的衣着、用度、言谈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他们皇室亲属之间无论是称呼、语气都是极其接近平民家庭的,并不存在父皇、母后之类的称呼,一样是叫爹娘,显得非常亲切,另外大宋皇室也是父子反目、相残最少的一个皇室。
赵光义上演的斧声烛影算一个吧,不过这个也没有得到确证,只能算是疑案。没有证据那只能从常理上作一个猜测,对此许清个人认为,赵老大是个马上皇帝,而且是从基层做起,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一步步走的,用雄才大略来称之绝对不为过,而且他之所以登上帝位,也是经过政变而来的,别人再想在他身上玩政变,一个字,难
而且赵老2在能力、心智等方面都差赵老大太多,从常理从判断,凭他想谋算赵老大更是难上加难。
当然,事有万一,也不否定赵老大一时大意,着了家贼的道,呵呵,许清只是根据个人的理解作此猜测而已。
御花园的亭子里,赵祯不许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