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领命退下,我拿着两人的奏折看了一遍又一遍。
这一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热烈。一场关乎国家治理格局的争论正在激烈上演。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却未能驱散众人心中的疑虑与分歧。
高敬之与李达文并肩站出,神色坚定,手中捧着联名奏折,声音洪亮地向我阐述着改土归流的主张。
“陛下,”高敬之率先开口,“如今诸多边疆之地,部族势力尾大不掉,他们拥兵自重,自行其是,税收不上缴,政令难通行。实行改土归流,派遣朝廷官员前去治理,方能将这些地方真正纳入朝廷掌控,增强国家实力。”他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忧虑与期盼。
李达文接着补充:“部族世袭罔替,内部管理混乱,对百姓肆意盘剥,百姓苦不堪言。改土归流后,朝廷以律法为准绳,推行统一的治理,能为百姓谋福祉,促进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右丞相俞法晨皱着眉头,捋着胡须,率先站出来反对:“二位所言虽有道理,但改土归流谈何容易?各部族在当地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贸然触动他们的利益,必然引发叛乱,边疆恐生大乱。我大理国历经多年安稳,百姓刚享太平,实不宜再挑起事端。”他忧心忡忡,目光扫视着朝堂众人,试图寻求更多支持。
年迈的太师杨易文也颤颤巍巍地附和:“右丞相所言极是。当地部族关系错综复杂,我们的官员前去,人生地不熟,如何治理?搞不好还会被部族首领架空,沦为傀儡。”
然而,支持改土归流的一派也不甘示弱。兵部尚书林墨横跨一步走出队列:“难道就因为怕这怕那,就任由部族首领们胡作非为?边疆不稳,国家何来真正的太平?我们有强大的军队,若那个部族敢叛乱,定能将其镇压。改土归流,势在必行,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慷慨激昂,紧握的拳头显示出他的决心。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争论声此起彼伏。有人担忧改革带来的动荡,有人则看到了改革背后的巨大机遇。
我坐在龙椅上,静静地聆听着各方的意见,神色凝重。我深知,改土归流是一项重大决策,关乎国家的兴衰荣辱。一方面,改土归流能加强中央集权,整合国家资源,推动边疆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若操之过急,引发部族叛乱,国家将陷入战乱,百姓又要生灵涂炭。
高敬之见众人争论不休,再次高声说道:“陛下,我们并非贸然行事。在提出此建议之前,我与李大人已对诸多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考察。我们可以先在一些部族势力相对薄弱的地区试点,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如此,既能降低风险,又能稳步推进改革。”
李达文也补充道:“而且,我们可以对愿意配合改土归流的部族给予优厚待遇,妥善安置,分化部族势力,减少改革阻力。”
朝堂上的争论仍在继续,我陷入了沉思。我的目光在群臣之间来回穿梭,权衡着利弊。
这场关于改土归流的争论,不仅是朝堂上的一次辩论,更是大理国在发展道路上的一次艰难抉择。
眼见朝堂的争论愈演愈烈,我轻咳一声,左丞相刘文海转身面对群臣大喝道“听陛下圣裁。”
群臣顿时安静,齐刷刷的看向我。
我清了清喉咙说道“改土归流之事事关重大,不可操之过急。今日先到这里。改日再议。”
“陛下。。。。”高敬之还想说什么,却被我一伸手给阻止了。
“退朝~”大太监尖锐的声音响了起来。
众臣纷纷行礼后便出了大殿。
而独自一人回到御书房的我脑子里却还是改土归流的事情。
“陛下,今日朝堂之事似乎也该听听大理国本土的那些部族首领的想法。毕竟大理国本土的首领都和皇室有姻亲。”侍中楚启明见我回到御书房依旧眉头紧锁便提出了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意见。
也是啊,大理国本土的乌蛮族首领乌达是我的国丈,白蛮族首领白鹿是我的德妃娘娘,罗罗蛮首领罗苏昌和百夷族首领多罗刀目前来看,还是很识大体的。
最大的变数就是金齿蛮,自从金齿蛮首领黑虎因为叛乱被绞杀后,现在金齿蛮算是被乌蛮族给吞并了,但是依旧在原有的地区活动。
楚启明的意见也算是提到了点子上了,我也可以先去找我的白大将军去问一问。
“启明啊,朕命你为特使。去善阐府见一见乌达,再去广南郡见一见多罗刀。”我转头看向楚启明说道。
“臣,领旨。”楚启明领旨后便退下去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