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北宋时期的不少百姓自觉自己非常有话语权。
——哪怕,他们并不是蔡京主政时期的人,目前也还不知道蔡京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官府的那些个什么变法,什么改革,根本不能相信!”一个老农冷淡道。
他可不会相信朝廷和官府说的什么改革,什么让官府给他们这些农人一些利息非常低的贷款贷粮啦,什么日后可以不用去服徭役、只要缴纳一些钱财就可以啦……
那些全都是说得好听而已!
实际上呢?实际上,他们身上的担子可不见得有多少减轻——甚至,有些地方,农人身上的担子反而变得更重了!
原本或许还能稍微积攒下一些积蓄,可现在,根本留不下什么钱粮;原本还能勉强过活的,现在呢,却变得挣扎在生死线上,就怕哪一天讨不到饭吃,然后全家老小就要没了活路。
这是什么好事儿吗?
朝廷平平稳稳的也就算了,一旦要搞什么新东西,要弄什么新的制度之类,那对于他们这样的农人而言,就等同于灭顶之灾!
——至少,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样的。
就是灭顶之灾,一个搞不好,说不定就是绝户的结果。
虽然也有那么一星半点的时候,朝廷推行的新的政令之类,确实是对他们这些农人有益、让他们的日子能够过得更好的……但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能有几次?
他可不能去赌这种微小的概率——他的家底就这么微薄,他全家都没什么别的出路,不认识什么达官显贵的亲戚能够危难时去求助……他不能走错一步。
只要错了一步,那他们家,根本没有挽回的机会。
所以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直接拒绝朝廷说的各种新的政令之类,就当是听故事了,怎么能够当真呢?
当真的,早就死绝了。
也有少年人对此不太理解,心里面还是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渴望——如果朝廷的政令真的是对他们好的呢?万一呢?那不就错过机会了吗?
而且那朝堂上的官员们,不也是有人心怀天下,是个好官的吗?
“那不是说,有些时候朝堂上的想法是好的,确实是为了减轻咱们这些人身上的负担的,只不过是底下有些小人坏了好事儿……”
“呵!”听到这话,老人冷笑一声,随后不咸不淡道,“我管他是根本没存什么好心眼,还是一片好心但被底下人坏了事儿,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真的是一片好心,那他们这些人不应该解决一下手底下那些小人贪官?或者,想办法真的让这种好政令能够推行下来?”
“我一个农人,能养活了全家已经是我最大的能耐了——总不能还指望我,这种一旦走错一步就全家都万劫不复的农人,去解决那些小人贪官,去体谅人家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官的‘好心’吧?”